【兒童食育現場 (1) 】初心/修復斷裂的連結,重建孩子與食物的滋養關係



在教學現場,有一個非常好用的理論,可以幫助我清點今天要帶給學員的是什麼。

這個理論,是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在1983年所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(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)(參考維基百科)

簡述 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慧理論

多元智慧理論提出時,已經有神經科學作為心理功能的基礎

10個向度當中,大致可以說,前5個認知功能都有各自的大腦區域掌管。

後5個認知功能,則是大量依賴前額葉(Frontal lobe),以及前額葉和其他大腦區域的連結。前額葉,是人類之所以是人類非常重要的一個腦區,後天會大量的生長與持續學習。(為避免讀者直接離開文章,神經科學就講到這邊。)

多元智慧理論持續發展到今日,一般認為有10個向度:

  1. 語文邏輯
  2. 數理邏輯
  3. 空間藝術
  4. 肢體動覺
  5. 音樂藝術
  6. 人際智慧
  7. 內省智慧
  8. 生態智慧
  9. 價值觀/靈性
  10. 記憶力/形象力/抽象力/創造力



從土地到餐桌
大致是一條生態智慧的道路

當我規劃一系列的食農教育課程,顧名思義,這是一趟食物從土地生長、到端上餐桌的旅程。從多元智慧觀點來看,踏上這趟旅程,大致是一條「生態智慧」的道路。

那麼生態智慧是什麼呢?生態智慧大致包括:


1. 對大自然各種生命與生態關係的敏銳度

例如一位種菜總是種得非常漂亮的阿嬤,她知道:

  • 什麼時候該把菜種下去,才會得天時地利
  • 什麼時候該幫菜澆水/要澆多少水
  • 什麼時候要趕快抓蟲
  • 什麼時候可以採收
  • 颱風來要怎麼按照風向、雨水來做防災準備
  • 採收之後,要怎麼搭配不同季節做料理最好吃
  • 這些能力通常需要長期的經驗與傳承,包括醃漬的配方與發酵的技術

  • 以上這些,你都會嗎?如果跟上述阿嬤同樣農村背景,你可能都會
  • 如果你跟我一樣,你會覺得這些新的體驗與學習非常有趣
  • 你也可能和我一些好友一樣,對這些都沒興趣,甚至覺得排斥(每個人都不同,互相尊重理解很重要)


2. 知道我們(人類)在大自然中(地球)扮演的角色

例如我們採取的耕種方式:

  • 有些人使用農藥與化肥時,認為自己務農工作量要合理、最後能得到預期的收成很重要。即使過量的肥料逕流會影響河川水文生態,農藥則是會殺死許多動植物、微生物,並且危害人體,也都不是這些人最優先的考量。

    這是農業工業化的歷史,是近代的農民所學習的方式。

  • 相反地,有些人相信「大自然耕種的面積是全球」。沒有人類去幫忙種、幫忙養的動植物,常常都健康(例如說,應該沒聽過要幫野草抓蟲的吧)。

    經過觀察古老農民的智慧,這些人推論出「健康的生命是有賴於完整的生態系統」,因此人類在種植作物時,可以學習建構出這些作物需要的「生態系統」,如果能盡量做到「讓大自然去做工」,人類就不需要去農藥、施肥了。

  • 人類會改變地貌,這應該很容易想像吧?砍伐森林、大面積種植糧食作物、地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等。

    你能想像嗎?有一個國家公園,因為人類復育狼群後野放、造成鹿群減少(因為鹿被狼吃掉),竟然使得國家公園內的森林面積增加了(因為樹苗沒有被鹿吃光)!有些人類的影響是直觀的,有些則是間接的,總之人類在地球上一樣是生態的一部分,並沒有被排除在大自然之外。

3. 知道我們(個人)在社會中(家庭/社群/職場/社區)的位置

例如我們購買食物飲品的時候:

  • 同樣是雞蛋,有的人會買非籠飼的放養雞,代表這個人用新台幣支持給雞更健康的生活空間。假如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新台幣支持友善飼養的動物產品,採取友善飼養的農場可能會增加。

  • 同樣是購買蔬菜,有的人會選擇大的農產品集散市場(例如濱江市場),有的人會選擇自家附近的鄉間合作社(減少碳哩程),有的人會選擇外送超市生鮮蔬果(實在沒時間去買菜)。每一種選擇都代表這個人用新台幣支持了某個產業鍊

  • 重要的是,我們是否能夠覺察自己的選擇,跟自己的價值觀是否符合?我們是否覺得某個價值觀很重要,卻沒有去實踐、甚至做相反的事情?

  • 更重要的是,我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?我想在家庭、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我現在做的、符合我真正想要的嗎?

  • 例如我喜歡友善環境的概念,但我可能忙得每天依賴外送餐點,這是我要的生活方式嗎?如果不是,現在這樣的狀態是我有意識的妥協嗎?或是不知不覺、隨波逐流呢?


現代都市社會
人人心中都有失落的一角

如果活得隨波逐流,有時會感到無所適從,好像心裡有著失落的一塊空白,在都市生活得再怎麼「成功」,也沒辦法補起來。

這很可能是因為現代化的社會,給我們一個很單一的想像,誤以為「標準的生活樣貌就是這樣」、「我們與人的關係就是這些」。危險的是,這個想像是很單薄的,一旦稍微碰到,就碎了。碎了的時候我們會很驚恐,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?

然而事實上,
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與世界上的許多人、許多生命互相連結。
我們並不孤單。


因此,
我在教育現場做「從土地到餐桌」的課程,
是為了要重新建立
現代社會的孩子可能註定失落的連結。


先寫到這邊,我會繼續寫下去。

未完,待續。



閱讀更多

1. 【兒童食育現場 (2) 】初心/我為什麼開始做食農草地課?從土地到餐桌是什麼意思?

2. 【Ann's飲食自由筆記 (1)】 用餐/打造一個覺察與連結的時空

3. |心理師的減重之旅 (1)|從減重結束的地方開始說起|

4. 山茶花老師 食農草地親子課 長期夥伴募集


Credit:
1. 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,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Health Science Center
2. pexels-cottonbro-studio-4911780
3. Work from farm to table with 大願文教基金會 and 光仁中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