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心理師的減重之旅 (1)|從減重結束的地方開始說起|
走過的路,分享出來,或許可以讓我們看見不同的選擇。
這個故事,要從一個看似故事結尾的地方開始說起。
2022年4月,我完成了人生最後一次減重。
當時我的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, BMI)是18.4,我決定就在這裡結束減重。
BMI是全世界通用的體位參考數值,計算公式是這樣的:
BMI = 體重(公斤)÷ 身高(公尺)÷ 身高(公尺)
從公式可以看到,同樣身高的一個人,體重越輕,BMI數值越小;體重越重,BMI數值越大。
而我當時的BMI,是這樣的數據:
48.9公斤 ÷ 1.63公尺 ÷1.63公尺 = 18.4
(2021.9-2022.3 認真記錄期間,減了9公斤。)
(後來2022.4再減1公斤,是有點意外的,因此就沒有在認真記錄的範圍內了。)
(為符合人性,中間有一段直線是在過年,都沒記錄,但結果體重也沒增加。)
身體質量指數(BMI)的健康範圍是18.5~24之間。(這個範圍適用於台灣地區,在全球則依人種及流行病學而略有不同範圍。)
既然我當時的BMI = 18.4,已經低於健康範圍的18.5,那我所依循的「健康減重原則」理所當然就「應該」停在這裡,不用再減了。
對吧?是這樣沒錯吧?而且不用再減,沒難度吧?
不。
這個故事在開頭就破題了:
拿到BMI=18.4這數據,只是看似結尾而已。
接下來,我開始這樣想——
既然我「堅持」自己要做就做健康減重,我的BMI就「不該」低於健康範圍,不是嗎?
既然肌肉量「有助於」健康代謝,我減脂後就「應該要」增肌,不是嗎?
猜猜看,接下來發生什麼事?
1. 吃回去,結果不小心復胖?
2. 原本想增肌,結果吃太多導致體脂肪增加太快?
不。
都不是。
這可能出乎大多數人意料之外,答案是:
3. 我竟然變得吃不了太多食物,落入了體重無法增加,反而有時還會下降一點點的窘境。
誒?說好的BMI健康範圍不低於18.5呢?
說好的減脂增肌循環呢?
我還特地不要吃「太乾淨」,但是對於「想略微增加一點體重」仍然沒幫助。只要沒有「認真努力吃」,體重還會悄悄向下修正。
奇怪,這樣到底還算是健康嗎???
我對於「吃不下」這件事,感到很生氣。覺得很奇怪?我不能回去BMI>18.5的健康範圍嗎?我不能增肌嗎?
我真心沒有想過,最大的「自我懷疑」竟然是在減重結束才出現的。
我變得不開心,對於身體無法進入增加體重的狀態感到「挫折」。
有一天,我才恍然大悟,覺察到自己竟然是「受到另一個框架的束縛」,於是毅然「拋棄」了18.5這個「標準」,也「拋棄」了增肌提升健康代謝的「觀念」,把全部框架都忘掉,把什麼減重、增重/增肌通通忘掉,單純地去過現代人忙碌的日子。
後來,時間咻一下就過去了,從2022年4月最後一次減重,來到了今日的2023年7月,這一年多來,我所體會到的真實是:
4. 我的大腦飽食中樞變得敏銳,吃飽了、吃夠了就會自然想停,於是我過著吃飽飽也能減重不復胖、飲食自由的生活。
這段時間——
有發生過報復性飲食嗎?——沒有。
有需要任何飲食控制嗎?——沒有。
有使用任何保健商品嗎?——沒有。
有去重訓、增肌嗎?——沒有。
有感受到剝奪感嗎?——沒有
有復胖的隱憂嗎?——沒有、完全沒有。
雖然這一年多來都沒在減重,好好吃飯、開心吃飯,我的BMI還曾經降到18呢!
想起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創系名譽教授、謝明哲老師曾說:
減重是徒弟,維持才是師父。
你,是否也想把健康的主導權/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,成為自己的師父呢?
這裡想幫助所有減重者的是:
讓我們打破所有的框架,
過一個真正得到健康複利的生活方式吧!
或許從這些分享,看見不同的選擇,你會說出自己的故事,你會找到自己的聲音。
這是第一篇,先從減重結束的地方開始說起。
而我,將會繼續書寫下去。
(想知道自己需不需要減重嗎?幫你把衛福部代謝症候群學習手冊PDF寄到信箱:https://reurl.cc/WvEKEk)